《人类简史》推荐(有剧透)
人类简史 被讨论比较多,打开豆瓣可以发现有超多的人阅读过,而且有9分+的评价,有这么一本书可以满足这么多人的口味真是难得的一件事。春节期间拜读了这本书,真本书虽然叫人类简史,但作者不仅仅是介绍历史这么简单,引申出了很多哲学问题的思辨,有些与我之前的观点不谋而合,但作者非常严禁的进行了论证,很多章节读起来都是大呼过瘾。
如果一定要概括下的话,我认为本书作者的核心内容为两大部分:
- 为什么智人这种刚刚出现在地球时很普通的生物,能够成为这个星球的主宰者。
- 智人成为这个星球主宰过程中进行的各种革命,包括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到底带给我们了什么。
成为主宰
智人诞生之初,与其他地球上的生物并不有什么很大的区别,是自然界里不起眼的一个物种,智人甚至也不是唯一的人类,这个地球上还生活着很多其他的人类亚种(如鲁道夫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等),是什么原因让智人这种生物成为了这个星球的主宰,智人究竟有什么样的特质呢?
考古已经证明,智人无论从大脑容量来说,还是身体素质来说,和人类的其他亚种相比都不占优势,作者认为原因是某个偶然的机会智人进化出语言沟通的能力,事实上有一些动物也有语言沟通的能力,比如猴子,科学家已经发现不同的特定的猴子的叫声可以表示各种不同的危险信息。但智人的语言要复杂的多,不仅可以表示哪里有食物,哪里有危险这些基本信息,人类的语言可以传达非常复杂的信息,靠着这种能力,智人可以形成非常强大的合作组织,在大自然中一个生物单枪匹马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而可以形成大规模组织的生物必然会获胜。
人类是如何形成这个足以战胜其他生物的合作组织呢,基础是语言沟通,信息的传递,作者所谓的认知革命,作者把认知革命分为三个层次:
-
第一个层次是最简单的,某些其他生物也有的能力:交流具体信息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之后人类可以趋利避害,互相通知哪里有吃的,哪里有危险的动物,甚至还可以组织围猎大型动物。
-
第二个层次就只有人类才具有的:依托语言的八卦能力,人类可以互相沟通,传达智人的社会关系。具有这种能力之后人就可以组织更大、更有凝聚力的社会组织(可以达到150人)。大猩猩也是群居生物,大猩猩没有这种高级的语言能力,他们的群体领袖靠着抚摸、拥抱或其他方式帮助其他大猩猩来赢得支持,靠着这种方式它们一般可以组织20~50只左右的群体,一般情况无法再继续扩大了,继续扩大伴随这组织分裂。这也说明一个人类社会中常常观察到的现象,小于150人的社会团体,往往不需要比较复杂的管理体系仍然可以运行的很好。
-
要想超过150人的团体合作,单靠八卦的能力已经不足够了,人类开发出了虚构的能力。人类能够传达关于虚构概念的信息,例如部落的守护神、国家、有限公司以及人权等等,大量陌生人可以合作,社会行为不断创新,靠着这些人类形成了地球上任何其他生物都无法形成的庞大组织。
要知道动物的行为往往是基因决定的,在相同的环境下,同种动物都有非常相似的表现,而人类则不同,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中表现可能大相径庭。这是因为人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基因决定行为的生物了,人类的行为由基因和认知共同进步,根据进化论的观点,进化是无目的的,偶发的,要想进化出各种各样的特质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而人类打开了认知革命的大门,人类的行为不再完全依靠基因的缓慢变化,认知革命带人类走上了进化的快车道,从此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不再可以同日而语。
技术革命
以认知革命为基础,人类进行了若干次比较大的技术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学革命,作者深刻的探讨了各种技术革命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
富足的原始社会
要了解技术革命带个了我们什么,首先要了解技术革命发生之前的状态,在技术革命发生之前,人类生活在原始采集社会,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推断,作者认为人在原始采集社会是处于一种更加富足的状态,究其原因有:
-
其实并没有随着人类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人变得越来越聪明,反而从原始采集社会开始人脑容量在减少。因为在那个时代活下来人必须有非常广的知识,超高的心智成熟度
-
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考验更大,自然选择效果更加明显,只有优秀的基因能够流传下来,人种基因优势更大
-
因为只需要基本的采集果实和狩猎工作,所以相比于技术革命之后工作时间更少,拥有大把时间休闲
-
饮食更健康,多样性,因为没有圈养各种动物,也没什么传染病,身体素质更好
-
或许是因为没有私有财产的概念,即使是发生冲突也可以一走了之,没有太多牵绊,不至于拼命,所以很可能死于战争或暴力的人占比更低(太久远,难以考证)。
质疑的声音
针对对原始社会不好的一些质疑,也有所回应:
-
平均寿命低。平均寿命短是因为婴儿早夭的概率大(这是为了进化成直立行走之祸,人类相对于其他动物都是早产儿),成年人的寿命并不短。
-
野蛮暴力。原始社会暴行(杀害儿童、生病的人,老人)和现代社会赞成堕胎和安乐死的人想法一样,在他们看来并没有不妥。
-
无趣。他们也有艺术(壁画,雕像)。
骗局
在本书作者看来以农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更可能是一场骗局:
-
驳斥观点1:农业革命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证明人类更聪明了,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 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 人类越来越聪明。早在农业革命之前,采集者就已经对大自然的秘密了然于胸,毕竟为了 活命,他们不得不非常了解自己所猎杀的动物、所采集的食物。
-
驳斥观点2:农业革命之后人民生活更加轻松了。农业革命所带来的非但不是轻松生活 的新时代,反而让农民过着比采集更辛苦、更不满足的生活。狩猎采集者的生活其实更为丰富多变,也比较少会碰上饥饿和疾病的威胁。确实,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吃得更好、过得更悠闲,反而只是造成人口爆炸,而且产生一群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精英分子。普遍来说,农民的工作要比采集者更辛苦,而且到头来的饮食还要更糟。
-
驳斥观点3:农业革命之后经济、民生比原始采集社会更加稳定。比起狩猎采集者,农民的生活其实比较没保障。采集者有几十种不同的食物能够维生,就算没有存粮,遇到荒年也不用担心饿死。即使某物种数量减少,只要其他物种多采一点、多猎一些,就能补足所需的量。然而,一直到最近为止,农业社会绝大多数饮食靠的还是寥寥无几的少数几种农业作物,很多地区甚至只有一种主食,例如小麦、马铃薯或稻米。所以,如果缺水、来了蝗灾又或是爆发真菌感染,贫农死亡人数甚至有可能达到百万。再就人类暴力而言,小麦也没办法提供人身安全。农业时代早期的农民,性格并不见得比过去的采集者温和,甚至还可能更暴力。毕竟现在他们的个人财产变多,而且还需要土地才能耕作。如果被附近的人抢了土地,就可能从温饱的天堂掉进饥饿的地狱,所以在土地这件事上几乎没有妥协的余地。过去,如果采集者的部落遇到比较强的对手,只要撤退搬家就能解决。虽然说有些困难和危险,但至少是个可行的选项。但如果是农民遇到了强敌,撤退就代表着得放弃田地、房屋和存粮。很多时候这几乎就注定了饿死一途。因此,农民常常得死守田地,双方拼个你死我活。
那么问题来了,本来很富足的采集社会为什么要改变现状,变成忙着不停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社会?
虽然农业革命相对于个人来说很可能是弊大于利的,但是农业革命对于智人这个群体来说很可能有利,因为农业革命之后人类形成了更大的组织规模,假如在原始采集社会部落和进行了农业革命的部落进行战斗的话,虽然采集部落人可能更健康,但农业部落人数的绝对优势会更容易导致胜利,所以采集部落要么接受不停的失败,要么加入到农业革命的大潮中。这正是农业革命真正的本质:让更多的人却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但是,身为个人,为什么要管这种演化问题?如果有人说,为了“增加智人基因组在世界上的拷贝数”,希望你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你会同意吗?没有人会同意这笔交易。简单说来,农业革命就是一个陷阱。
如何被骗
为什么人类会犯下如此致命的误判?其实人类在历史上一直不断重蹈覆辙,道理都相同:因为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各种决定最后的结果。每次人类决定多做一点事(像是用锄头来耕地,而不是直接把种子撒在地上),我们总是想:“没错,这样是得多做点事。不过收成会好得多!就再也不用担心荒年的问题了。孩子也永远不用挨饿入睡。”确实这也有道理。工作努力辛苦一些,生活也就能过得好一点。不过,这只是理想的状况。计划的第一部分进行得很顺利。人们确实工作得更努力也更辛苦。但大家没想到孩子的数量也多了,于是多出的小麦也就有更多小孩要分。这些远古的农民也没想到,母乳喂得少了,粥喂得多了,就让孩子的免疫系统下降,而且永久聚落也成了疾病传染的温床。他们也没有预见到,由于增加了对单一食物来源的依赖,实际上他们使自己更容易受到旱灾的威胁。这些农民还没想到,丰收年他们粮仓满满,却会引来盗贼和敌人,迫使他们得筑起高墙、严加警戒。
这样一来,发现苗头不对,为什么他们不赶快放弃农耕,回到采集生活?部分原因在于,所有改变都必须点点滴滴累积,经过许多代的时间,才能够改变社会;等到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人记得过去曾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可选了。另一部分,是因为人口增长就像是破釜沉舟。一旦采用农耕之后,村落的人口从100人成长到110人,难道会有10个人自愿挨饿,好让其他人可以回到过去的美好时光?这已经再无回头路。人类发现时,已经深陷陷阱、无法自拔。于是,种种想让生活变得轻松的努力,反而给人带来无穷的麻烦;而且这可不是史上的最后一次。就算今天,仍然如此。有多少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投身大企业、从事各种劳心劳力的工作,发誓要努力赚钱,好在35岁就退休,去从事他们真正有兴趣的事业?但等他们到了35岁,却发现自己背着巨额贷款,要付子女的学费,要养在高级住宅区的豪宅,每家得有两部车,而且觉得生活里不能没有高级红酒和国外的假期。他们该怎么做?他们会放下一切,回去野外采果子挖树根吗?当然不可能,而是加倍努力,继续把自己累得半死。奢侈品史上常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原本的奢侈品往往最后会成为必需品,而且带来新的义务。等到习惯某种奢侈品,就开始认为这是天经地义。接着就是一种依赖。最后,生活中就再也不能没有这种奢侈品了。让我们用现代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来解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有许多本该会让生活轻松省时又如意的发明,像是洗衣机、吸尘器、洗碗机、电话、手机、计算机、电子邮件等等。
这个关于奢侈生活陷阱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教训。人类一心追求更轻松的生活,于是释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结果并没有任何人料想得到,甚至也不是任何人所乐见的。并没有人在背后操纵农业革命发生,或是意图让人依赖谷类维生。一开始只是各种小事,主要就是希望吃饱一点、生活安全一点,但最后累积引起的效应,就是让远古的采集者开始花上整天的时间,在烈日之下挑水务农。 来说,农业革命是个转折点,让智人抛下了与自然紧紧相连的共生关系,大步走向贪婪,自外于这个世界。但不管这条路的尽头为何,现在都已经无法回头。
关于快乐
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那么文明的发展有无带来更多的快乐?但快乐确实一个很难计算的东西,因为快乐更多是主观的。
快乐与自身的期待有关
有一项耐人寻味的结论:金钱确实会带来快乐,但是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之后的效果就不那么明显。所以,对于在经济阶层底层的人来说,确实是钱越多就越快乐。如果你就是一个年收入只有一万多元的清洁工,忽然中了一张两百万元的彩票,主观幸福感可能就会维持好一段时间的高档状态。这下,你可以让孩子吃饱穿暖,而且不用担心欠债越滚越多。然而,如果你本来就是个年薪几百万元的外商外商高阶主管,就算中的是两三千万元的乐透,主观幸福感也可能只会提高几个星期。根据实证研究,这几乎肯定不会对你的长期感受有太大的影响。你或许会买台炫一点的车,搬到大一些的豪宅,喝些更顶级的红酒,但很快就会觉得这一切都普普通通,没什么新鲜感。另一项有趣的发现是疾病会短期降低人的幸福感,但除非病情不断恶化,或是症状带有持续、让人无力的疼痛,否则疾病并不会造成长期的不快。像是如果有人被诊断患有像糖尿病之类的慢性疾病,确实是会让人郁闷一阵子,但只要病情没有恶化,他们就能调适过来,觉得自己和一般人的快乐程度也没什么差别。快乐并不在于任何像是财富、健康甚至社群之类的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如果你想要一辆牛车,而你也得到了一辆牛车,你就会感到满足。如果你想要一台全新的法拉利,而得到的只是一台二手的菲亚特,你就感觉不开心。正是因为如此,不管是中乐透还是出车祸,对人们的幸福感并不会有长期影响。一切顺利的时候,我们的期望跟着膨胀,于是就算客观条件其实改善了,我们还是可能不满意。而在一切不顺的时候,时候,我们的期望也变得保守,于是就算又碰上其他的麻烦,很可能心情也不会更低落。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似乎并不会比几千年以前的人类更快乐,但也不见得会更不快乐。
快乐和对比有关
有没有可能,第三世界国家之所以会对生活不满,不只是因为贫穷、疾病、腐败和政治压迫,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第一世界国家的生活标准?平均来说,埃及人在前总统穆巴拉克的统治下,死于饥饿、瘟疫或暴力的可能性远低于在古代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sesII)或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统治的时期。对大多数埃及人而言,这根本是有史以来物质条件最好的时刻。在2011年,理论上他们应该要在大街上跳舞庆祝,感谢安拉赐给他们这一切的财富才对。然而,他们反而是满怀愤怒,起身推翻了穆巴拉克。原因就在于,他们比较的对象不是古代的法老王,而是同时代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从这个角度出发,似乎现在的人应该不如以前的人快乐,毕竟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拉大,1%的人占了这个社会99%的财富,如果对比的话落差将会更大,会更加不快乐。
快乐和生物学原理(血清素、多巴胺):
假设我们这位古代农夫住在没有暖气的小土屋里,旁边就是猪圈;企业家住在拥有各种最新科技的豪宅,窗口就能俯瞰南海的浩瀚海景。直觉上,我们会觉得企业家想必比农民更快乐。然而,快乐是在脑子里决定的,而大脑根本不管土屋或豪宅、猪圈或南海,只管血清素的浓度。浓度。所以,农夫盖完了他的土屋之后,大脑神经元分泌血清素,让浓度到达X。而在现代,企业家还完最后一笔豪宅房贷之后,大脑神经元也分泌出差不多数量的血清素,并且也让浓度差不多到达X。对大脑来说,它完全不知道豪宅要比土屋舒适太多,它只知道现在的血清素浓度是X。所以,这位企业家快乐的程度,并不会比那位足以当他高高高高高祖父的农夫来得高。
这种理论实际上是把快感等同于快乐,想像一下如果长期稳定的给人类提供类似药物让人快乐,这到底是什么社会?你是否愿意生活在这杨的社会里。
快乐和生命的意义
正如尼采所言,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几乎什么都能够忍受。生活有意义,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饴;生活无意义,就算在顺境中也度日如年。所以,我们的中世纪祖先会感到快乐,就只是因为他们有着对来世的集体错觉,因而感觉生命充满意义吗?没错!只要没人去戳破他们的幻想,又为什么要不开心呢?从我们所知的纯粹科学角度来看,人类的生命本来就完全没有意义。人类只是在没有特定目标的演化过程中,盲目产生的结果。人类的行动没有什么神圣的整体计划,而且如果整个地球明天早上就爆炸消失,整个宇宙很可能还是一样这么继续运行下去。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不能排除掉人类主观的因素。但这也就是说,我们对生活所赋予的任何意义,其实都只是错觉。不管是中世纪那种超脱凡世的生活意义,或是现代人文主义、民族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上都完全相同,没有高下之别。像是可能有科学家觉得自己增加了人类的知识,所以他的生命有意义;有士兵觉得他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他的生命有意义。不论是创业者想要开新公司,或是中世纪的人想要读经、参与圣战、兴建新庙,他们从中感受到的意义,都只是错觉与幻想。这么说来,所谓的快乐,很可能只是让个人对意义的错觉和现行的集体错觉达成同步而已。只要我自己的想法能和身边的人的想法达成一致,我就能说服自己、觉得自己的生命有意义,而且也能从这个信念中得到快乐。这个结论听起来似乎很叫人难过。难道快乐真的就只是种自我的欺骗吗?
快乐与佛家思想
如果快乐是在于感受快感,想要更快乐,就得操纵我们的生化系统。如果快乐是在于觉得生命有意义,想要更快乐,就得要骗自己骗得更彻底。还有没有第三种可能呢?以上两种论点都有一个共同假设: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根据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理论,正如同其他动物,人类在自然选择的影响下,就算对个人不利,他们也会选择要让基因继续流传下去。大多数男性一生劳苦、终日烦忧、竞争激烈、需要不断战斗,就是没办法享受一下平静的幸福;但这是因为DNA操纵着他们,要他们为它自私的目的做牛做马。DNA就像撒旦,用一些稍纵即逝的快乐作为引诱,令人为之臣服。正因如此,大多数宗教和哲学看待快乐的方式,都与自由主义非常不同。最看重快乐这个问题的,就是佛教。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有系统地研究了快乐的本质和成因;正因如此,最近有越来越多科学团体开始研究佛教哲学和冥想。佛教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根据佛教的观点,大多数人太看重自己的感受,以为快感就是快乐,不愉悦的感受就是受苦。于是,人类就渴望能有快感,并希望避免不愉悦的感受。然而,这是大大的误解。事实是,人类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实质或意义。主观感受就只是一种一种电光石火的波动,每个瞬间都在改变,就像海浪一样。不论你感受到的是快感或不快,觉得生命是否有着意义,这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已。如果我们太看重这些内部的波动,就会变得太过执迷,心灵也就焦躁不安、感到不满。每次碰上不快,就感觉受苦。而且就算已经得到快感,因为我们还希望快感能够增强或是害怕快感将会减弱,所以心里还是不能感到满足。追求这些主观感受十分耗费心神,而且终是徒劳,只是让我们受制于追求本身。因此,苦的根源既不在于感到悲伤或疼痛,也不在于感觉一切没有意义。苦真正的根源就在于“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不管追求的是什么,都会让人陷入持续的紧张、困惑和不满之中。人想要离苦得乐,就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且别再追求某种感受。如此一来,虽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悲惨;虽然愉悦,但不再干扰心灵的平静。于是,心灵变得一片澄明、自在。这样产生的心灵平静力量强大,那些穷极一生疯狂追求愉悦心情的人完全难以想象。这就像是有人已经在海滩上站了数十年,总是想抓住“好的海浪”,让这些海浪永远留下来,同时又想躲开某些“坏的海浪”,希望这些海浪永远别靠近。就这样一天又一天,这个人站在海滩上徒劳无功,被自己累得几近发疯。最后终于气力用尽,瘫坐在海滩上,让海浪就这样自由来去。忽然发现,这样多么平静啊!佛教与现代生物学和新世纪运动的相同点,在于都认定快乐不在于外在条件。但佛教更重要也更深刻的见解在于,真正的快乐也不在于我们的主观感受。我们如果越强调主观感受,反而就越感到苦。佛教给我们的建议是,除了别再追求外在成就之外,同时也别再追求那些感觉良好的心里感受了。
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