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死亡时我们在谈什么

0. 写在前面

这是一篇读书笔记,我会尝试多写一些读书笔记,因为发现读了不少书,久了不想就容易忘,所以想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做一些记录,可以在无聊时翻看 一下,便于记忆和联想。这次记录的书籍是《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买的是 多看上的电子版,这是一本哲学读物,讲了关于死亡的形而上学方面以及价值观和道德的问题,同时正如书名 这本书是耶鲁大学的公开课,网易公开课也有翻译的版本在这里,但我还没有看过,也正是 为了节省看公开课的时间,我才选择的阅读本课程的教科书,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感觉很赞,且这是一本哲学书,哲学更注重辩论和分析, 觉得还是有必要日后再看看公开课上的视频。

鉴于这是一本哲学读物,而且中外的哲学先贤们都喜欢在著作中用对话的形式来表达观点,这里也向前辈致敬,一些段落也采用对话的形式才记录书中的内容。

book

1. 参与讨论者关于人的构成的观点

A:物理主义(由肉体构成)

B:二元论(由肉体和灵魂共同构成)

C:纯唯心主义(由灵魂构成)

上述的三种观点由A、B、C三个讨论者代表,尽管纯唯心主义有巧妙的辩解,但主流的观点仍然不是完全否定肉体的存在,在承认肉体存在的基础上讨论是否存在灵魂,也即A、B两种观点是当今哲学的主流观点。

2. 灵魂存在的证明

A:灵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超物理的,我们无法直接通过感官来证明它的存在,如何能够证明它的存在呢?

B:一种比较有力的方法是,举例说明人具有特征F,而特征F对于物理主义者来说无法解释或者解释的很牵强,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灵魂的存在。

A:这种方法有说服力,给予这种说法可以接受灵魂存在的说法,但因为人的认识的发展,如果后来又有新的更合理的解释,我们不得不放弃灵魂存在的解释。请举例证明灵魂的存在。

round 1

B:为何活着的肉体生机勃勃,刚死未腐烂的尸体毫无生气,一定是灵魂的存在导致了这种现象。

A:这个推论不成立,例如收音机能播放声音,如果把它摔在地上,它放不了音乐了,但各部分都在,只是作为一个整体坏掉了,并不需要假设收音机的灵魂不在了。

round 2

B:肉体不仅能行走,而且能有目的的行走,一定是灵魂在指挥肉体。

A:我认为指挥的只是肉体的一个部件,如:热能追踪导弹或机器人都能达到有目的行走,却不需要假设灵魂的存在。

B:你所说的热能追踪导弹和机器人都是在服从命令,它们的命令来自外在于它们的程序,我们人也一样,而这个外在的“程序”就是灵魂。

A:并非如你所说的那样,人类出生时就已经内置了指令,并自己学习和适应;详细解释需要参见生物学原理,基因等内容

round 3

B:我这里有一个关于自由意志的推论,a)我们人类拥有自由意志,b)遵循确定论的东西不可能拥有自由意志,c)所有纯粹的物理系统都遵循决定论,由以上的abc三点可以推出人类拥有超物理的东西即灵魂。

A:我认为你提到的abc三点我都有所怀疑,a)我们是否有真的拥有自由意志,还是说我们所谓的自由意志只不过是一种美丽的误会;b)这个观点在哲学中被称为不相容论,本身也是有争议的,哲学界也存在着相容论的说法;c)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量子物理的发展,量子物理认为在微观粒子领域,不是遵循决定论的,而是一个随机过程。

round 4

B:纯物理的东西能坠入爱河吗,会感觉到害怕吗?

A:能,现在人工智能里有专门的领域叫做情感分析,可以分析用户的语言中包含的情绪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或者是中性的,虽然做的不是特别完美,但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人类回掌握这一技术,让机器人拥有情感,在我们的科幻电影里,机器人往往都是有情感的。

B:你说的对,但是我们的情绪也有“质”的方面,我们恐惧、高兴或者沮丧都有特定的感知或者说体验,机器并不能感觉到痛,机器不能看见红色虽然机器能区分红色或者说机器不能有看见红色的体验。

A:假如你用意识来指精神生活的”质”的层面,目前物理主义确实不能解释意识,但你将意识归于灵魂,你能说清楚为什么灵魂可以有意识吗?

B:额。。。

A:看,其实二元论者并未将此发展成为一种理论,所以双方都不能解释意识,所以也不能将这一点作为灵魂存在的证据。

round 5

B:灵魂赋予了人创造力。

A:机器学习技术可以让电脑也具备创造力,能够判断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情况,甚至可以下棋、写歌。

round 6

B:我准备引入笛卡尔对于灵魂存在的证明。按照笛卡尔的说法,我们想象一个故事发生在我们身上,这个故事对我们来说具有逻辑上的可能性,并不一定有经验上的可行性(如独角兽、龙具有逻辑上的可行性,并不具有经验上的可行性),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假设我今天早上在特定的时间醒来,环顾房间四周,看到的场景一如我昨晚睡觉前漆黑的房间,我离开房间向浴室走去,准备刷牙。当我走进光线更强、更明亮的浴室时,我看了一眼镜子。就在这时,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我在镜子里没有看见任何东西!正常情况下我可以看到我的脸、我的头、我的躯体在镜子里的映射。但是现在什么都没有,或者更准确的说,我在镜子里看到了我身后的浴帘。通常情况下,我身后的浴帘应该被我的身体挡住了,但现在我没有看到我的肉体。我有点吓坏了,于是我摸了一下我的头,或者说摸了下我的头应该在的位置,结果我什么也没有摸到。故事结束了,请注意我让你想象这个故事中我的肉体并不存在,但这个故事有逻辑的可能性,尽管我的肉体在故事中不存在,我的心灵或者说灵魂是存在的,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来这件事情的发生。笛卡尔据此得到了一个结论,我的肉体一定和我的心灵之间存在差异,肉体和心灵一定不是同一物体,如果是同一物体你压根无法让二者分开,即使是想象也做不到,假设我桌子上有一个钢笔,请你试着想象这个钢笔存在却又不能存在的故事,根本做不到因为它只是一个钢笔无法分开,或者你能想象一个没有肉体的人的微笑吗,相比之下想象只存在左手不存在右手的你,可以很容易想象出来,因为左手和右手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因此假设我能想象到物体A存在,B不存在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合乎逻辑,那么我就能得出结论A和B不是同一个物体的结论,因为如果B仅仅是A的同义词,其实就变成了想象A存在且A不存在的故事,是做不到的。我们能够想象心灵存在而肉体不存在的例子,因此二元论是正确的。

A:不认为你说的例子可以证明二元论的正确性。请看我的例子:若干年前,当人们对天体的认识还不够的时候,认为“晨星”和“昏星”是不同的星体。而天文学发展之后,人们认识到它们其实都是金星,只不过在不同的时候出现而产生不同的外貌,你能想象世界上有晨星而没有昏星,或者有昏星而没有晨星吗?显然你能想象得到那样的景象,但那并不能说明晨星和昏星就是两颗不同的星体。

B:关于启明星与长庚星的模型与笛卡尔的论证不同。因为启明星长庚星例证是不同时刻的假设,即在清晨我假设启明星(即金星)存在,而在傍晚我又假设长庚星(即金星)不存在。想象这样一个情景是很容易的:早上推开房间门看到了我的桌子,然后我有事出去了,晚上我回来再次推开房间门,发现桌子不在了。这样想很容易吧?或许有人在我不在的时候把桌子搬走了,或者我干脆想象桌子凭空消失了(虽然这样想很诡异),但是我还是很容易的想象这样一个情景,原因就在于它是基于不同时刻的假设。反观笛卡尔的假设:我在镜中没有看到自己,我疑惑,我恐慌。这完全是同一时刻发生的事情。笛卡尔想象出了在同一时刻,心灵存在而身体不存在的情景。而我却不能想象:在同一时刻,我既看到了我房间里的桌子,又看不到我房间里的桌子。 所以启明星长庚星例证与笛卡尔假设不同,不能证伪。

A:既然你这么说,请看猴子捞月的例证。因为猴子不懂光学原理,所以在猴子的脑中形成了两个月亮的概念(天空中的月亮B,井里的月亮B’),当然它们也认为概念的属性等同本体的属性,所以猴子就认为井中还有一个月亮,就要想法儿把它捞出来。这样,猴子一定能够想象出井中存在月亮而天空中不存在月亮的情景,但是,这能否说明天空中的月亮与井中的月亮不是同一个东西?从概念上来讲,它们的属性不同,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从本体上来讲,这两个概念(天空中的月亮B和井里的月亮B’)对应着一个客观实在——月球。所以笛卡尔的假设前提(如果A与B是同一个东西,我们就不能想象A存在而B不存在)并不正确。1

round 6

B:我说了这么多观点,你都不同意,那么你能对灵魂的存在进行证伪吗?

A: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我只需要把认为灵魂存在的人的观点反驳掉即可,即关于灵魂存在的观点都不令人信服。灵魂存在不是不符合逻辑的,只是没有任何证据和观点能够让人信服。就好像独角兽存在不是不符合逻辑的,只是没有任何独角兽存在的证据可以让人信服,因此大家普遍接受独角兽不存在。同样的也认为灵魂不存在。

3. 人的同一性

不讨论死亡,首先讨论活着,即人在不同时间点上何以等同,即我们如何验证不同时间的人是否为同一人。分析下面几个小例子:

关于火车的例子,如何验证火车是同一辆,我们可以根据火车的各个部分紧密的粘合在一起这一点来说明这是同一辆车;关于汽车的例子,如何验证汽车的同一性,可以通过组成汽车的一堆金属(跨越时空)是否是同一堆来验证,那么如果换了车轮是否还是同一辆车,继而换了车灯是否还是同一辆车,究竟改变多少是保证同一性的最小比例呢?人存在的同一性是什么,即使肉体死亡后人依然可能存在吗,即在肉体死亡之后仍然有一个人和当前的人是同一个人吗?个人同一性的关键是什么?

上面在第一部分里进行了关于人构成的观点划分,对人的同一性这个话题,需要进行更细力度的角色划分:

round 1

B1,C:灵魂才是判断人的同一性的关键

A,B2: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对灵魂是人同一性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注意并非反对二元论):假定凌晨3点钟,上帝趁我熟睡的时候把我的灵魂换成了另外一具,然后把新的灵魂塞进我的肉体,并把我所有的记忆、信念、欲望和意图都赋予了那个替换我的灵魂,上帝造就了这一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某个人会在早上醒过来,说道“今天天气真不错,我美妙的一天又开始了”(注意这里有个“又”字),注意虽然这个人自称是我,但他不是,根据灵魂论,灵魂是人的同一性的关键,因为我的灵魂已经在凌晨3点钟被毁掉了,这是一个新的灵魂,虽然这个灵魂自认为是我,但他错了,他并不是我,而且极为重要的一点是他无法发现这个事实,他可以审视自己的信念、欲望、记忆,但这些都不是个人同一性的关键,关键是拥有同一副灵魂,这是无从审视的,你无法看见灵魂并发现它不是同一个。现在我们怎么知道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说不定这件事情在每个人身上每秒钟都发生,人的肉体可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但人的寿命其实只有一秒钟,而且你永远无法知道这一点。洛克问道,难道这就是人的同一性吗,人本身无法知道自己是否穿过了时间,下一秒那个人是否是自己都无法确定。这说明即使灵魂是存在的,灵魂也无法作为人的同一性的关键。

round 2

A,B2:在时间跨度中保持个人同一性的关键是肉体。这样你可以盯着我3秒钟,然后说我确实活过了这三秒钟,因为你3秒钟里一直盯着我确保我的肉体是同一具。

B1,C: 身体变化往往不影响对人的同一性的判断,比如:头发短了,减肥减掉了很多体重,手臂截肢了,这些改变不改变同一性。

A,B2:肉体论的核心是头脑论,即保证大脑的一致性即可,与其说一个人P1做了移植了另一个人P2的大脑的手术,不如说是P2做了一个移植躯体的手术。

B1,C:那么死后人是否依然存在?

A,B2:通常认为是不会存在了。

B1,C:但考虑这种场景:在我肉体死亡之后,把我的肉体复活,那这个复活的肉体是不是还是我,一些宗教里说上帝会在最终的审判日里把每个人按照当时的原子及其顺序重新生成这个人,那么这个重新生成的接受最终审判的人是否和之前的人是同一个人呢?

A,B2:既然肉体是同一性的关键,组成的肉体是完全一模一样的肉体,可以认为是同一个人。考虑一个例子:我的手表坏了,我把它交给钟表匠处,钟表匠为了修理它,把它拆散了,清洗了所有部件然后重新交给我,这个表仍然可以认为是我的表,而且是同一块表。

B1,C:我们也提供一个例子:假如我有一个儿子,他睡前用积木搭了一个塔,然后说等妈妈回来了给她看,然后就上楼睡觉了,我不小心把塔碰到了,因为害怕孩子生气,我又重新搭了一个同样形状同样结构的塔,但妻子回家时,我跟她说看看我们儿子搭的塔,这听起来是错的,因为塔已经不是儿子的那个塔了,而是我的塔。这两个例子中为什么表和塔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画外音:关于肉体主义是否是关键的问题,因为引入手表和玩具塔的例子,让人陷入两难,在手表的例子里倾向是同一块表,在塔的例子里倾向于不是同一个塔,只好暂时搁置这个争论。

round 3

这里引入人格论者D参与到讨论中。

D:我认为人的人格才是人的同一性的关键,人的人格是指包括欲望、记忆、目的等等因素构成的。

ABC:三岁的你和八十岁的你的人格几乎完全不同,你否认三岁的那个人和八十岁那个人不是同一个人吗?

D:人格论不要求人的同一性具有完全相同的记忆、欲望等,只要求他们有足够的重合就可以,同一个人的人格总是逐渐缓慢演变的。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人格论是人同一性的关键,在这个例子是一个疯狂科学家的疯狂实验,我们不考虑道德的因素,只是从利己的角度分析这个例子,疯狂科学家把我和琳达(我们两个是陌生人)关到他实验室的两个房间,通过他的技术把我和琳达的人格互换了(记忆力、信仰、欲望全都交换了),然后疯狂科学家问我(在琳达的肉体里)说他必须要折磨一个人,让我选一个。这种情况下我会选折磨在我肉体里的琳达,而不是折磨在琳达肉体里的我。如果你和我做出同样的选择,那么你就也是人格论者。

A,B2:你的例子很好,我沿着你的这个思路也举一个例子:疯狂科学家把我和琳达(我们两个是陌生人)关到他实验室的两个房间,告诉我他要折磨我,我说不要折磨我,他说:“做实验必须要折磨我,但是可以在折磨你之前清掉你的记忆,然后让你误以为你自己是琳达让你拥有琳达的记忆,现在是不是开心了?” 我完全没有开心,事实上是雪上加霜了,不但被折磨还被抹杀了记忆。疯狂科学家有点生气了说:“你真是不可理喻,那我只好这样了,在让你以为自己是琳达的同时,我让琳达误以为她是你,让她拥有你的记忆,这样总可以折磨你了吧“我的答案还是不行。如果你的答案也是不同意,那么你也是肉体主义者。请注意我的这个例子和你的例子完全一样,但结论却做出了肉体主义者的结论。

画外音:这和肉体论一样让人陷入两难的境地,在同一个例子里,我先后选择了人格论和肉体论。

round 4

思考题:考虑超时空穿梭的例子,假设未来人类发明了一种超时空移动的方法,即首先扫描你的全身,弄清楚你的原子结构组成方式,然后在本地把你摧毁掉,然后在另一个地点按照你的原子组成方式重新拼装一个一模一样结构的人,从而完成超时空移动,请问从人的同一性角度应该如何分析?假如有一天,这个机器突然出bug了,没有在本地把你消灭,但在目的地把你建造出来了,同一性角度如何评价这件事?假如bug发生后政府强制要求必须除掉一个人,请问应该怎么选被除掉的人?

4. 死亡的坏处

很多人害怕死亡,可是死亡有哪些坏处呢,下面是总结的一些常见的回答:

通常说一件事情有坏处,它的坏处的无外乎以下三种方式:

下面引入讨论:正方代表E,认为死亡有坏处;反方代表F,认为死亡有坏处。

E:死亡显然不是属于前两种的坏处,死亡的坏处属于上面说的第三种,死亡剥夺了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

F:不能同意死亡有坏处这件事,因为任何事实都是存在于一个具体的时间,比如我在1:13am做关于《死亡》的笔记,对我有坏处的事情也是一个具体的事实,比如我在昨天早上头痛,但死亡的坏处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时间,所以认为死亡有坏处这一点不是一个事实。

E:死亡对我有坏处这件事有时间,这个时间就是在我死后。

F:那么问题变为坏的事情是否可以发生在当事人不存在的情况下,想象这种场景,某对男女结婚一年暂未生孩子,但他们本可以生一个孩子,假设这个孩子叫“狗剩”,那么没能出生这件事情对“狗剩”是不是一个坏事情,我们需要为“狗剩”伤心难过吗,“狗剩”这样的孩子要数以万亿计,我们需要为这么多人难过吗,我们陷入了一个道德危机中吗?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为“狗剩”这样的孩子伤心,一种观点认为坏事发生必须当事人要存在,这么说的话死亡就不是坏事情。

E:我认为坏事发生时当事人必须存在过,即使是很短暂的存在,这样既不需要为“狗剩”担心,因为“狗剩”未曾存在过,也不需要否认死亡不是坏事,因为死亡的人是存在过的。事实上我们不存在的时期不仅限于死后的时期,还有我们未出生的时期,没有人会因为我们未出生前不存在的漫长时期难过,我们为什么要对死后的不存在感到难过呢。对卢克莱修的反驳有如下观点,在我们出生前我们并没有存在过,也就无所谓失去,但死后对我们来说是失去了生命,是有坏处的。考虑一个手术的例子:假设今天你一定要做一个手术,但这个手术必须在你完全清醒的情况下进行手术,而且手术会让你非常痛苦,整个手术会持续半个小时,但幸运的是手术后会给你服用一种新药,让你睡过去,醒来后你就会忘掉手术这件事情。当某天下午你醒来的时候,你问大夫是否已经完成了对你的手术,但是大夫由于繁忙和粗心竟然忘了是否已经为你手术过这件事,那么此时你心里面是希望手术已经完成,还是手术未进行呢?无论如何你本人都要经历痛苦的半小时手术时间,但大部分都希望手术已经完成了,这个例子可以说明我们相对于过去的时间,我们更看重未来的时间,出生之前的时期已经是过去,死后对我们来说是未来,我们更看重未来。

5. 永生

G:如果说死亡是有坏处的,那么永生一定是一件美好的事。

H:事实上说死亡是有坏处的,是因为我们会错失生命中美好的部分,但如果死亡并不会让我们错失美好,事实上如果认为后面的生活是糟糕的,死亡就不是一种损失,而是一种恩赐。因为没有生活是永远有趣的(永生对应永恒的生命,对任何事情来说都太久了),也就不存在永生的乐趣。

G:假设在大脑里插入一个电极,用一个开关控制,这个电极会刺激人产生快乐的神经,并自己来掌控这个开关,这样永生是不是就会有趣了?

H:不会,因为人有审视自己的能力,时间长了人会发现这和昨天、前天的感觉是一样的,以后也要永远这样吗,天长日久人的这种疑问和困惑就会大于快乐。

G:​如果切掉记忆相关的大脑组织就没有这种烦恼了,那永生会快乐吗?

H:不会,没有人想成为没有记忆力的怪物。

G:如果遗忘是渐进的,比如200岁时会忘记100岁之前的事情,永生会快乐吗?

H:这种假设下,未来的我和现在的我会很不同,虽然我们可能是一个人,但未来那个人和我有不同的爱好,关注不同的人和我几乎没有任何相似,我不关心那个人,这是永生吗,似乎没有意义。

6. 自杀

I:自杀是合理的,当人活的生不如死时,他为什么不能选择死亡呢?

J:你永远无法预测未来的情况是否会好转,自杀绝对是没有道理的。

I:这是一个概率问题,人可以依据一个合理的概率值做出判断。

J:我们不应该相信自己认定的将会生不如死这种判断,因为我们处在巨大的痛苦中,判定很可能是错的。

I:反对,无论是否做出自杀的决定都是在巨大的痛苦中做出的,没有理由认为我们应该相信在痛苦中决定活着的决定,反对在痛苦中决定自杀的决定。

J:自杀违背上帝的旨意,你不可以做出这种事情。

I:没有理由仅仅因为我们活着就认为自杀违背了上帝旨意,我们拯救他人的生命是否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呢?

J:自杀没能对生命这件礼物表示恰如其分的感谢,是不敬。

I:大自然不是人,我们没法欠大自然人情;你得确定给你的东西是礼物,你才能欠别人人情。

J:自杀会伤害其他人,比如家属等。

I:这的确是可能的,但自杀可能对大家都是解脱,对大家都有好处。

J:你所谓的自杀合理性都是从结果出发,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思想,义务主义者认为道德不仅仅应该关注结果,也关注产生结果的过程,其中有一条不能伤害无辜的人,即使产生的结果是好的,而在自杀的例子中,自己就是那个无辜的人。

I:如果我的腿感染了,必须要截肢,大夫帮我截肢并不是不道德的,大夫并没有伤害我,同理我生不如死,自杀也没有伤害我,也就不是不道德;自杀并非无辜,而是得到了授权,但得到授权就可以杀人吗,授权原则虽然不可滥用,但认为这个例子中是可用的。

7. 面对死亡而活

对死亡的回应:否认死亡、应对死亡、无视死亡。

人产生恐惧需要什么样的恰当性条件?

说死亡有坏处是指会失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那么什么是美好的东西,需要定义。

享乐主义观点: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东西就是快乐,唯一具有内在坏处的东西就是痛苦,人应该最大化快乐最小化痛苦,在做出决定和思考的时候应该遵循这一点。

反驳享乐主义:假如有一个体验机器,可以刺激人的大脑神经,人可以自行决定体验任何快乐,比如登上珠峰、创作伟大的小说、发现治愈癌症的药物,按照享乐主义的观点,这样的人生很美好,但是大部分都拒绝这种人生。

面对终有一死这件事情,我们不应该感到恐惧、愤怒,应该感到感激,感激我们拥有体验一次的机会虽然时间可能不让你尽兴。死亡给我们的生活启示是:应该小心谨慎的活着,避免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浪费过多的时间,避免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事情做错。

  1. 来自知乎作者的回答,作者:陈men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795653/answer/33240838 

联系我:personal email address